2015年2月份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中国农业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系列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
粗放型的农药施用现状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总施用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年均农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与此同时,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峻,由其引发的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突出,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周培教授在题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的报告中指出:60%-70%的田间农药通过径流造成污染。全国80%的河流和3/4的湖泊不同程度受到氮、磷富营养化的影响。抗生素、内分泌干扰因素在人口密集地区严重。高度依赖化肥导致硝酸盐在土壤中沉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越施越肥,垃圾成堆。此外,如果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继续恶化下去,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人因饮用水不能喝而背井离乡。
不仅使用量大,粗放型的农药使用方式的效果还很差,带来极大的负外部性。
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进入环境。
云南农业大学进行的一项相关测算也显示,中国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绝大部分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等污染。
农田土壤污染,不但导致农产品大量减产或绝收,甚至对长期食用受污染农产品的人群产生严重危害。
农药零增长恰逢其时
除了来自于农药使用现状的压力,农药零增长目标的提出,也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具有了实现农药减量的“底气”;同时农业科技进步取代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成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药减量技术条件基本具备;此外近年来主要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出现倒挂,这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度进口农产品、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提供了战略空间和重要机遇。
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推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实施“农药零增长”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际通行做法。
资料显示,欧盟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立法开展农药减量行动,2006年农药减量计划成为欧盟的强制性政策。荷兰的农药使用量从1985年的2万多吨下降到2012年的5778吨;瑞典、丹麦通过实施农药税控制农药使用量增长;韩国1999年颁布“环境友好农业支持法案”,提出到2010年农药使用量减少50%。
目前,中国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农业部药检所与8家国内知名农药企业联手发起“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实施研究与应用 ”课题研究。从经济发展、政策创设、农药产品、药械装备、作物类型、植保及其他减量综合技术、“互联网+”农化服务等板块入手,系统研究农药减量因素与路径,最终集成研究报告,旨在为“农药零增长”行动顺利推进提供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